藝術傳承
獨特的族語
就國際學界南島語分類系統而言, Kanakanavu, Hla’alua和 Tsou,語屬於臺灣南島語的鄒語群,而且知名的南島語言學者Robert Blust主張,鄒語群是古南島語中最早分化出來的一群。 長期研究台灣南島語的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更進一步指出,目前鄒語群依照音韻、構詞、語彙、句法差異來加以區辨,可分成南鄒語和北鄒語。南鄒語可分成卡那卡那富語和沙阿魯阿語;北鄒語原來有四個方言,從北到南為久美、Imucu、特富野、和達。
然而,李壬癸也強調,從語言上看,北鄒和南鄒雖然關係還算密切,但實際上相去甚遠,例如,南鄒語和北鄒語之間不論是音韻、構詞、語彙、或句法,基本上都有相當大差異。因此是否真正屬於同一語支,還值得進一步研究。目前暫且依照一般學者,如日本語言學家土田滋(Tsuchida1976)的看法,認為南鄒和北鄒同屬一個支群。相對地,南鄒語的卡那卡那富語和沙阿魯阿語之間的差異並不大,可見得它們彼此分開的時間應該不會太早。
要言之,李壬癸指出了南鄒語和北鄒語之間實際上有相當多的歧異,是否屬與同一語支,仍需要進一步研究。事實上,不僅語言學家有這種看法,「南北鄒族」人彼此間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,因為雙方碰面時,往往只能用國語溝通。這種母語上的差別,明顯地影響雙方族人對於同族一體感的認知。Kanakanavu一位耆老就說,我們和北鄒語言不通,怎麼會是同一族呢?阿里山鄒族的一位耆老也說,有別族的人曾當面問我說,你們和南鄒的語言又不同,怎麼會是同一族呢?對此,這位北鄒族耆老也無法回答
傳統手工藝、音樂及舞蹈
近年來在臺灣原住民各族群交流與互動日趨頻繁之下,卡那卡那富族人也開始逐漸有族人專門從事木雕、皮雕、竹編、傳統服飾等藝術或工藝品的創作與製造,並且開設工作坊,並且在工作坊中,或是在觀光活動等場合中進行商業販售。例如,卡那卡那富族人Na’u自從返回高雄縣那瑪夏鄉之後,就在Tanganua聚落開設瑪雅工坊,結合傳統圖案以現代工藝技術製作皮雕製品。
由於卡那卡那富族生活環境中有豐富的竹子、山棕、以及大型動物(如,鹿、熊),因此以竹子編成竹背簍與竹籃等各種生活用具的竹編工藝、以山棕葉做成雨具與遮雨棚等的編織工藝、以及製作皮衣、皮帽、皮套袖、與皮褲的鞣皮工藝。
卡那卡那富族與Hla’alua男性服飾彼此較為相近,他們橘紅色上衣背後有白色、綠色與黃色等垂直條紋(請見照片1),阿里山Tsou的男性上衣則是鮮紅色但無垂直條紋。
過去卡那卡那富族與阿里山Tsou女性所穿著之傳統服飾差異不小,近年來才有較多的類似之處(包括頭飾、藍白相間的外衣、紅色胸兜、黑裙與黑色綁腿)(請見照片2)。不過,Hla’alua的女性服飾的顏色與樣式則與前兩者有著相當顯著的不同:例如,美壠社Hla’alua婦女穿著的是有二至三束羽毛的頭飾、白色上衣與藍白相間的綁腿。
近年來,一方面由於行政單位提供經費鼓勵原住民恢復「傳統文化」,另一方面由於發展觀光上的需要,卡那卡那富族有日趨增加的機會得以進行傳統音樂舞蹈的展演活動。
|
照片1. 米貢祭時Kanakanavu人穿著傳統服飾吟唱古調 |
|
|
 |
|
|